为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破解基层多头重复填报表单等难题,江西积极推行“一表同享”改革,统一表格目录清单、强化各级数据共享、建立基层数据仓库,逐步推动基层填表报数“一个口子进出”,同源数据“最多填一次”,最大限度减少基层填表工作量,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焦规范基层填表报数,构建发表、填表、收表全链条智能填报体系,逐步实现表格数据“一表填”“自动填”,变向基层要数据为向系统要数据。
一是建立表格报备机制。全面摸排梳理省市县三级党政群机关当年拟需基层(乡镇街道、村社区)填报的常规表单,纳入全年填表报数实施目录清单并实行动态管理。对未纳入清单,但因工作需求确需基层填报的新增事项执行“一事一报”或“事后补报”。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务服务办)对纳入清单的表格事项,分级分类进行整合归并,整理后的表单全量导入“一表同享”平台。改革后,首批试点县(市、区)重点领域的业务表单由平均91张(种)初步压减至39张(种),压减率65.3%;指标条目由1849个初步压减至904个,压减率51.21%。二是打造“一表同享”平台。按照“省级统建、市县指导、镇村主用”原则,依托省级政务云平台和“赣政通”建设覆盖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政务组织的“一表同享”平台,逐步与全省电子政务共享数据统一交换平台和具备填表报数功能的部门业务平台对接融合,实现填表报数全流程网上办、掌上查。三是优化表格填报方式。上级部门通过“一表同享”平台派发填表任务后,平台对表单内可复用字段进行已有数据自动填充,基层工作人员只需对已填充数据进行核对,对新增字段进行填写。首次填写和核对更新后的数据自动保存至数据仓,并智能报送给上级部门,实现“部门向系统要数据,基层只核验或报一次”。

在社会保障、社会治理、济困救灾等基层填报任务较重的领域开展试点,强化“一表同享”数据、场景、安全等功能,并逐步扩大至全省各县(市、区)及所有领域,切实推动基层减负增效。一是丰富政务数据供给。通过上级数据下沉、行业部门数据融合、基层填报数据建档入库,建立数据字段全量化、标签化的“人、房、企”智能数据仓库,推进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全量汇聚共享。目前,省级层面已收集扶贫监测对象、脱贫人口、民政救助帮扶、留守妇女儿童、残疾人持证、医保参保等2000万余条数据,试点县(市、区)汇聚数据经过治理后共计约424.39万条。二是打造高频应用场景。打造全省统一的高频应用场景,以场景应用牵引整合各级关联性报表,形成高频报表台账。在试点地区初步完成包括高龄老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残疾人两项补贴、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五类基层公共服务高频应用场景建设,打通民政部门殡葬数据、公安部门户籍数据以及司法服刑数据,自动完成人员的状态信息核验,实现35张高频月报表的内容自动生成,缩减基层填报时间80%以上,并有效避免部分补贴重复发放、超额发放等。三是筑牢数据安全防线。加快建立基层数据资源分类分级保护机制,严格管控数据访问、查询、导出等操作行为,完善数据加密存储、数据脱敏、数据库审计等安全防护措施。加快等级保护2.0三级标准建设,推动数据流转全过程防护,实现数据安全可控、可管、可信。
针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容易反弹、“需要数据就伸手向基层要”等问题,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推动“一表同享”改革常态化长效化。
一是建立规范管理体系。加快制定《基层填表报数管理办法》《基层数据资源仓库建设规范》等,建立规范统一的填表报数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基层表单报送机制、数据更新机制、异议数据处理机制等,细化数据治理、账户管理、运行维护、安全保障有关要求。
二是建立调度跟踪机制。定期调度改革试点情况,深入开展分析和研判,全面评估表格减负工作成效,研究解决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数字政府建设,不断完善平台功能,总结试点经验,加快推广运用。充分发挥基层减负工作监测点、观察员作用,采集相关工作信息,确保改出成效。
▸来源 / 《江西改革动态》2024年第16期